時間:2021-04-19 發布者:管理員
自1996年英國標準化協會BSI頒布BS 8800《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指南》,至1999年由BSI、DNV等13個國家標準化組織和認證機構共同推出區域性標準OHSAS 18001:1999《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 規范》,到2001年底我國原質檢總局正式發布GB/T 28001-2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 規范》以來,歷經20余年的運行、總結和完善,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于2018年3月12日正式發布了ISO 45001:2018《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我國亦于2020年3月6日正式發布實施GB/T 45001-2020《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推出賦予了用人單位一個科學的管理機制與手段,即PDCA管理模式,通過持續改進的循環往復的過程,使用人單位按照系統化、結構化、程序化和文件化的管理模式去開展職業健康安全管理工作,從而控制其職業健康安全風險,實現職業健康安全績效的持續改進。但由于審核人員對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相關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的理解、安全風險知識的認知和不同實踐經歷的差異,可能出現一些關鍵審核點的缺失,下面筆者就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審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幾個問題進行分析,與大家共同探討。
危險源辨識充分性的問題
危險源辨識是否充分直接決定其風險管控的有效性。通常情況下,對物的因素、環境因素、人的行為因素帶來的危險源大家都能夠比較充分地辨識出來,但針對管理缺陷、人的心理生理及精神狀態等方面因素的辨識比較欠缺。依據GB/T 13861-2009《生產過程危險和有害因素分類與代碼》將危險和有害因素分為四大類: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環境因素、管理因素。其中人的因素包括心理、生理性因素和行為性因素,而心理、生理性危險有害因素又包括負荷超限、健康狀況異常、從事禁忌作業、心理異常、辨識功能缺陷、精神壓力過大等,在當今社會,人的心理、生理性因素所起的作用變得越來越明顯;管理因素包括安全生產管理機構及人員配置不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未落實、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不完善、職業健康安全投入不足、生產經營單位資質證照欠缺、教育培訓不滿足要求、應急救援流于形式,以及特種設備基礎管理、職業健康基礎管理、相關方基礎管理、其他基礎管理等不完善。在安全生產事故統計分析中,由于人的因素導致事故發生的比例高達70%以上,而導致事故發生的最終原因則幾乎都是由于管理缺陷造成的。因此,不斷地完善人的因素和管理因素的辨識,才能不斷地改進和完善職業健康安全風險管控的有效性。
職業健康安全風險控制的問題
建立和實施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主要目的就是控制用人單位職業健康安全風險,持續改進職業健康安全績效,保證員工的安全與健康。因此,應始終將職業健康安全風險作為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控制的主線。那么,如何開展職業健康安全風險的控制?在通常情況下,大家對經常性的活動所涉及的風險能夠進行有效管控,如生產加工設備設施風險、特種設備風險、消防風險、危險化學品風險、危險作業風險、職業危害風險、交通風險、飲食風險、采購及外包風險等,但是以下兩個方面的風險控制仍需加以關注:
安全生產技術裝備更新
目前,國家在工礦等行業大力推進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工作,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同時,在淘汰落后技術、裝備、工藝和產能方面,以及推廣應用先進適用的安全生產工藝和技術裝備方面也取得了較大進展,從而進一步提升了用人單位安全生產保障能力,降低了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所以,審核人員在審核過程中應對用人單位安全生產技術裝備更新引起足夠的關注。
全員參與和用人單位安全文化建設
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主要特點是強調過程控制和生產現場,所以體系的貫徹需要全員參與,由決策層、管理層和具體操作人員共同完成,要求用人單位的每位員工深刻理解和領會標準要素的內容和邏輯關系,掌握體系方針和目標,通過自我監督保證體系的持續改進。為了實現職業健康安全方針和目標,員工有權利和義務參與建立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員工及其職業健康安全代表有權協商職業健康安全事務、員工有權利和義務接受職業健康安全知識的培訓,包括與其工作有關的應急預案的培訓,用人單位應做出安排,以保證員工及其職業健康安全代表有時間和資源來積極參與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組織、計劃與實施、評價和改進措施等活動。所以,用人單位在建立和實施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過程中,一定要發動全體員工共同積極參與該項活動,通過教育培訓和參與有關職業健康安全實踐,使員工真正認識到建立和實施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給員工帶來的好處以及自身行為的改進所帶來的職業健康安全績效。凡是安全文化建設優良的用人單位,其員工參與的程度最高,事故發生的頻次明顯低于同類型的其他用人單位。通過安全文化建設和全員的參與,能夠明顯地改變員工的日常行為習慣,從而促使員工自覺按照規定的安全操作規范工作、自主自我監督和監督他人行為、指導同事安全工作、積極發現安全隱患并及時與相關人員共同研究找出解決辦法、出現意外緊急情況能夠隨時隨地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所以,審核人員在審核過程中應對用人單位安全文化建設特別是員工的參與程度引起足夠的重視。
及時了解掌握重點行業職業健康安全方面的政策、法規的問題
針對危險化學品、煤礦、非煤礦山、建筑施工、消防、道路運輸、交通運輸(民航、鐵路、郵政、水上和城市軌道交通)和漁業船舶、城市建設、工業園區、危險廢物等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重點部位、重點環節和重大危險源,作為審核人員應及時了解中央、國務院、行業部委等出臺的涉及安全生產和職業危害防治方面的政策和法規,特別是當前應引起關注的幾個方面:
雙重預防機制建設
風險分級管控、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是國家安全生產管理的重點之一。其中風險分級管控就是利用風險評估技術,以安全風險辨識和管控為基礎,從源頭上系統辨識風險、分級管控風險,再通過行政和技術管理手段落實管控方案,杜絕和減少事故隱患的產生,把各類風險控制在可接受范圍內;隱患排查治理就是以隱患排查和治理為手段,全面排查風險管控過程中出現的缺失、漏洞和風險控制失效環節,堅決把隱患消滅在事故發生之前。因此,在審核過程中應將風險分級管控、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與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危險源辨識與評價、過程控制、安全績效監視分析評價有機結合起來。
信息化建設
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設是保證安全生產管理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環節,使用科學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統開展各種安全管理和監督工作,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審核人員在審核過程中應重點關注安全事故隱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統、危險化學品安全領域危險化學品安全監管信息共享平臺建設系統、煤礦安全領域煤礦安全監管執法系統、消防安全領域基層消防網格化管理平臺系統、交通運輸和漁業船舶安全領域航行安全和海上搜救信息共享平臺系統、城市建設安全領域城市安全平臺體系系統、工業園區等功能區安全領域園區集約化可視化安全監管信息共享平臺建設系統的建設。
智能化建設
安全生產智能化建設是將傳統的、分散的、依賴于大量的安全控制措施,逐漸被基于元數據采集和大數據分析的高級、智能手段所取代,能夠預判生產隱患,同時基于上下文背景采取相應措施以規避或提醒。審核人員在審核過程中應重點關注危險化學品安全領域重點監管危險化工工藝的生產裝置實現全流程自動化控制、煤礦安全領域煤礦智能裝備和煤礦機器人研發應用等建設。
監測監控預警系統建設
安全生產監測監控預警系統建設是指在全面辨識反映用人單位安全生產狀態的指標基礎上,通過隱患排查、風險管理及儀器儀表監控等安全方法及工具,提前發現、分析和判斷影響安全生產狀態、可能導致事故發生的信息,定量化表示用人單位生產安全狀態,及時發布安全生產預警信息,使用人單位及時、有針對性地采取預防措施控制事態發展,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發生概率及后果嚴重程度,從而形成具有預警能力的安全生產系統。審核人員在審核過程中應重點關注危險化學品安全領域重大危險源在線監測預警系統、危險貨物運輸車輛強制安裝遠程提醒監控系統;煤礦安全領域安全監控系統、人員位置監測系統、工業視頻監測系統和重點地區的沖擊地壓、水害監測數據接入省級煤礦安全監管監察部門的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系統;非煤礦山安全領域在線監測預警系統;消防安全領域消防物聯網監控系統;道路交通安全領域治超信息監管系統;交通運輸和漁業船舶安全領域商漁船防碰撞預警系統;城市建設安全領域城市地下基礎設施信息及監測預警管理平臺系統;危險廢物等功能區安全領域,建立城市建筑垃圾消納場常態監測機制系統等建設。
總之,審核人員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完善危險源辨識知識、職業健康安全風險管控知識、不斷地了解掌握職業健康安全方面最新的政策法規,就一定能夠更好地促使用人單位不斷地改進和完善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持續提升職業健康安全績效。